您好, 今天是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
滚动公告: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行业动态

春风又绿河两岸:生态优先“谋新篇”

发布日期:2017-03-13 | 点击:9095 | 字体: | 打印关闭

今年2月初,上海市市长应勇有了一个新的身份:上海市总河长。

河长是个啥职务?简而言之,就是河流有了主人。

去年10月,*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28次会议通过了《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》,“河长制”,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“河长”,以水资源保护、水域岸线管理保护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环境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执法监管等为主要任务,着力构建责任明确、协调有序、监管严格、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,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、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。

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,即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,充分彰显了中央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的鲜明态度,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。

“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*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绿色发展,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呼吁以水为师。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,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当地百姓带来机遇和财富,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,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、发展优势。

推行河长制 绿水长流不是梦

20075月,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,水源恶化,市民抢购纯净水。江苏无锡市意识到,太湖治理必须是流域性的治理,2007年下半年,该市在全国首创“河长制”。

新庄,无锡宜兴市毗邻太湖的一个街道,辖区内水系纵横,河网密布。自从赴无锡宜兴市上任以来,作为街道主任的李长青就成为街道中13条重要新庄街道河道的河长。

“河长制”实施一年后,无锡辖区内79条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就从53.2%提高到71.1%,水质改善效果明显。当年,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无锡“河长制”经验,15条主要入太湖河流实行“双河长制”,即每条河由省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,从而解决了流域治理的管理难题。同年,江苏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。这些自上而下的河长,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管护的无缝覆盖,强化了工作责任。

2012年,江苏“河长制”推出升级版。省政府办公厅下发《关于加强全省河道管理“河长制”工作的意见》,对原来以水质达标为主要目标的“河长制”进行拓展,除河道生态安全外,还涵盖了防洪安全、供水安全等内容,实现对河道的全面长效管理和保护,努力构建“互联互通、引排顺畅、水清岸洁、生态良好”的现代河网水系。

“没办法,我是宜兴人,又是地方官,身为河长,不把河道治理好,对不起家乡,对不起乡亲。”李长青坦言,做河长的这几年,和百姓吵过架也谈过话,被百姓骂过也被百姓夸过,河长的工作酸甜苦辣,五味杂陈,百般滋味。五年的摸索和打拼,到现在才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的雏形。

“软环境也是硬实力啊,水环境好了,我们新庄的农副产品的竞争力显然更加有底气,这两年百合的产量和销量都是稳中有升,单位产量跟往年比至少翻了一番,而且又大又白,口感和美感都明显提升,最近两年年销量都突破了100吨。”李长青乐呵呵地说。

河长制是近几年地方涌现出来的河湖管理保护的重大机制创新,一些地区先行先试,在推行河长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,形成了许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成功经验。截至去年底,已有北京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海南等8个省(直辖市)出台文件,在全省(直辖市)范围内推行河长制,山西、辽宁等16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部分市县或流域水系实行了河长制。

从各地实践看,推行河长制初步实现了河湖有人管、管得住、管得好,河湖功能逐步恢复,有力推进了水资源保护、水域岸线管理、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。

新庄的环境治理着实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甜头,钱袋子也鼓了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*总书记一再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,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,注重永续发展,让人们意识到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密切关系,将生态治理带来的巨大财富惠及每一位群众。

做好“水文章” 全面盘活“水经济”

李溪,浙江永康境内的重要河流,总长31公里,这里风光旖旎。可就在前几年李溪却还是“灰头土脸”:河流两岸,乱摆乱放垃圾、乱垦乱种庄稼、乱挖乱取河滩,污水多、作物多、砂石多等“三乱三多”让李溪豪无光彩。

2013年底,浙江省正式作出以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为内容的“五水共治”决策部署,全面启动了治水攻坚战。

“五水共治”从政治的高度看,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;从经济的角度看,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;从文化的深度看,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;从社会的角度看,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;从生态的尺度看,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。治水关乎民生、关乎转型、关乎生态,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要事,更是落一子而全盘活的关键一招。

为了恢复李溪往日的清丽,永康市近两年投入1900多万元资金,在李溪流域强化河道功能、改造坡岸生态、挖掘李溪文化,实施清淤疏浚和河道清障,共整治河道2.09公里、建成4.18公里生态堤防,结合街角小品建设,着力构建生态屏障,持续释放生态红利。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李溪已达Ⅱ类水质。

“我们在李溪配套建设休闲绿道及路灯等市政设施,河道沿岸建起亭台桥榭、亲水平台、街角小品等建筑物50多处,建慢行道5212米,堤脚浇筑休闲走道2705米,铺设青石板3129平方米……”说起李溪整治工程,永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、党委委员李辉这样说。

依托李溪优越的自然资源,永康市大做“水文章”,做大“水经济”。李溪两岸特色餐饮服务、民宿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,农家乐和特色小吃成为农民创收新途径,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30%以上,游客吃上“环境饭”,农民实现稳增收。

现如今,李溪两岸治理前的浅滩无人问津,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改善,这里已成了人见人爱的“香饽饽”。“最美李溪”成了 “金名片”。永康城乡“颜值”的暴增,确确实实带来了“真金白银”,同时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迅猛发展。

据悉,去年,永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2.2万人次,同比增长70.69%,旅游总收入达109.51亿元,同比增长94.19%

环境美了,经济好了,百姓就富了。让乡村在发展过程中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,让百姓吃上“生态饭”,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,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、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。

念好"生态经" 多措并举促发展

既可造福百姓,又能拉动经济,这让各地探寻到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。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,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如何“转方式、保生态、促发展”都给予了特别关注。

在水污染治理方面,包括浙江在内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吉林、湖南、四川等多个省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全面推进、深化、完善“河长制”,许多省市还明确了治理水污染的具体目标。

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,各省都提出了具体的治理目标任务。尤其是受雾霾影响较为严重京津冀都提出了高目标和严要求。北京提出,2017年,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控制在6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天津要求今年要改燃关停7台煤电机组和380座燃煤锅炉,关停淘汰落后企业100家 。河北方面提出,PM2.5平均浓度下降6%以上,减煤600万吨,压减焦炭产能720万吨。

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,多个省份将看展全面土地污染状况调查,并编制相应治理的规划和行动计划。安徽、陕西、新疆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等省份在2017年将推动土壤污染试点和示范工程。

“转方式、保生态、促发展”,首先要转变的就是观念,从“要我环保”转变到“我要环保”,自动自觉的践行“绿色发展理念”,从环境保护中觅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,从新经济发展中汲取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新动力。

“转方式、保生态、促发展”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,更需要凝心聚力,苦干、实干、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。不能只让“绿色发展理念”停留在文件中、讲稿上,而是要当做发展的行动准则,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把尺。

小康全面不全面,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。

保生态不是不要发展,要环保也不是要“好山好水好贫穷”,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至关重要。要让百姓在环境治理中获得经济收益,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,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。

3月初,全国两会即将召开,各地人大代表、各界政协委员将会带着对于环境保护的新认识、新问题来到全国两会上,为“转方式、保生态、促发展”集思广益。